返回列表 发新帖

[台湾地区] 台湾江有庭|圆山窑藏色天目

[复制链接]

查看他的品牌

累计签到:71 天
连续签到:1 天
[LV.6]超级茶友

444

主题

85

回帖

6231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6231
QQ
发表在  2018-2-4 23:26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 阅读模式 IP:北京朝阳
台湾江有庭 (1).jpg
  1958年出生於台灣省嘉義縣,1980年國立藝專美術科西畫組畢,1983年作陶開始,師承李保通拉柸師父、吳毓棠釉藥教授,1984年起專攻油滴天目,1987-1989年受聘於日本東京都擔任陶藝教師,期間遊歷日本各地窯燒及參訪陶藝家。1995年燒製出彩色天目,並命名為「藏色天目」,1996年於台北縣三芝鄉成立圓山窯至今。
台湾江有庭 (2).jpg
  一把火,可以燒出什麼樣的作品?
  江有庭,一位製作天目茶碗的翹楚,初次見識到天目茶碗的魅力,不是由別人的作品,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創作。約在二十五年前,江有庭依照吳毓棠教授在國立藝專釉藥課程裏教導的配方,成功燒出油滴天目釉色,自此,開啟了江有庭通往天目窯燒之路。
  天目茶碗,源自唐、宋。在唐、宋時期,中國飲茶方式開始由過去將茶置於銅壺裏燒開在分飲的煎茶法,轉變成為將茶磨成粉後,置於茶杯內在注以熱水飲用的方式,北宋《茶錄》將此種飲茶法稱之為「點茶」,點茶在建州(今福建甌縣)一帶發展得最為普通,位居當地的建窯,也因為點茶的盛行而將茶碗改良成適合該飲茶方式的型態,由建窯改良後燒製而成的茶碗,世人稱之為「建盞」,由於披覆其上的釉藥,遠觀為黑色,故又被稱為「黑釉茶碗」;建盞在當時,是全國各名窯爭相模仿的對象,《茶錄》裏即曾提及「茶色白,宜黑盞,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,其杯微厚,熁之久熱難冷,最為要用。」可想見當下茶道文化與茶盞相輔相成的情境。當時,日本禪師到浙江天目山取經,適逢點茶與建盞的全盛時期,回程便將盛極一時的建盞以及茶道文化帶來日本,並且將從天目山帶回的建盞,稱之為「天目茶碗」。
  天目茶碗與茶道源自中國,但在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時期漸漸式微,天目,一個源自中國的名字,卻逐漸被日本發揚光大,並且傳遍世界,甚至,取代了原有建盞的名稱。來自中國的天目茶碗,成為日本國寶之一,發展到後來,某些茶道流派裏,只有七段以上的茶師,才得以使用天目茶碗,而在幕府時代,甚至於可以用一個稀世天目茶碗換取一座城池,日本人對於天目茶碗的重視,由此可見一斑。時至今日,故宮的收藏裏,僅僅只有數只黑釉天目茶碗,世人對天目茶碗的瞭解,也像這些古文物一樣的破碎、片斷;中斷了幾個世代的藝術品,人們離它越來愈遠,越來越陌生,對它越來越淡忘之際,在世界的另一端,故土的文物,仍不斷綻放光芒,而這道遠在他鄉的光芒,也終於被故鄉的後人瞧見。
  天公開目 大放異彩
  一個小小的天目茶碗,到底有什麼樣的難度,使得一般陶藝家敬而遠之?又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,可以使日本人視為珍寶,使江有庭傾所有心力,只為探求最高境界?「而中國三大名釉『青瓷、銅紅鈞窯、建窯』中,以建窯所燒製的天目茶碗難度最高,因為製作天目茶碗的釉藥黏性高,容易產生細微氣泡,燒窯時,釉藥裏的氧化鐵會集中到氣泡破掉的凹陷處,形成像浮在水面上油滴一樣的紋路色彩,在燒製的過程中,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,製成油滴天目,但也因為釉藥敏感度高,相對的,要控制它的難度也高。」江有庭以他特有低沉有利的聲音解釋著。從接觸天目茶碗以來,江有庭便開始在這個限制外型、限制釉藥、限制創意、甚至限制情感的題目上,在受禁錮的領域裏,將作品的可能性,帶到無限大。1995年,江有庭以單掛釉燒出七彩奪目的釉色,他將虛幻真實的呈現,自此以後,江有庭的天目茶碗,讓所有的顏色,通通可以在這裏發生,隱藏在天目茶碗釉藥裏,千年以來不被世人瞭解的秘密,終於被江有庭解開。
  解除千年封印後的天目茶碗,脫胎換骨,江有庭將它稱之為「藏色天目」。

有茶有器,传统高端茶叶茶器及茶文化周边产品与服务平台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